一般使用者剛學Linux的時候通常都是把整個硬碟規劃成「/」(root),初學時不小心把系統搞掛倒是司空見慣,但是重灌時「/home」裡面的檔案全部見......心會淌血是一定的。
對於一般desktop用途的使用者,「/」只要割 10GB就夠了,對!就是這麼小!不放心割20GB也絕對夠,不過久了會發現到其實會浪費很多空間,除非有需求,否則平常不用割這麼大。給Swap留一部份空間(或完全不用割,詳細會在後面說明),剩下給「/home」就好了。
「/」和「/home」分割的好處就是使用者的軟體設定檔和桌面的檔案重灌後都不會消失!因為軟體設定檔和桌面的檔案都放在「/home」目錄裡,重灌時「/」格式化也不會影響到「/home」,把原本使用的軟體裝回來也不用重新設定軟體,連compiz也不用重新裝就能跑特效。
坊間的書有的會說「/boot」要割出來,其實是以前開機管理程式用LILO(Linux Loader)的年代,LILO無法辨別1024磁柱以後的空間,才要把「/boot」割出來,新增GRUB(GRand Unified Bootloader)以後就不用特別割出來了。

保守規劃,如果實體記憶體有512MB(我想應該會跑超慢......) ,Swap就割1024MB到2048MB就夠用;1G的實體記憶體就割512MB到1024MB;2G以上實體記憶體就完全不用割(連我自己都沒塞暴過......)就絕對足夠。小筆電的實體記憶體比較小(最少遇過256MB),直接用Ubuntu NetBook Remix版本割512MB以上會比較好用。
0 意見:
張貼留言